30672014-07-15 09:15:35
今年上半年,我國7個省市的碳交易市場全部開市,首個碳排放權交易所――深圳碳排放權交易所運行一周年,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雛形已經形成。據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透露,建立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已經列入中央改革領導小組任務之中,預計3年內建成。此后3~5年,碳稅也將推出。在此背景下,我國石化行業的碳減排正在加快走向市場化。
針對國家快馬加鞭的市場化碳減排改革探索,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李壽生表示,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到2015年石化、化工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10年分別下降18%和17%.國家發改委公布的千家重點耗能企業中,石化企業有340家,占1/3強。2013年啟動的7省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中,有146家石化和化工企業被列入試點范圍。“面對節能減排的艱巨任務,全行業要積極尋求低碳經濟發展的道路,加快探索二氧化碳減排和利用的新途徑。”李壽生強調。
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總經理助理李瑾介紹,石化企業一直都是碳交易市場上的積極參與者。截至目前,共有17個行業的191家企業被納入上海碳交易試點工作,其中涉及石化企業45家,包括中石化上海高橋分公司、上海焦化公司、中國石化上海石化公司及巴斯夫、拜耳等骨干企業。中石化上海高橋分公司、上海焦化公司、中國石化上海石化公司還參與了去年11月26日啟動的首個交易日的交易。截至6月底,全部45家石化企業均已完成了2013年的配額清繳工作。
北京中創碳投科技公司副總經理郭偉表示,碳交易市場試點一年來,以國內三大石油公司和外企為首的石化試點企業參與積極性很高,均建立了專門的部門負責碳交易和碳資產的管理工作。中石化于2013年開始集中開展碳資產管理。在實物管理方面,中石化已完成全系統80多家企業的碳盤查和核查,為下一步制定減排方案提供了基礎數據。今年5月中石化發布了《碳資產管理辦法》。中石油和中國海油是國內較早參與CDM項目的企業,在碳交易和碳資產的管理上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對他們在碳交易中取得主動大有裨益。在國家開展的碳交易試點中,中石油和中國海油也有多家企業被列入,它們都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了配額的清繳工作。
巴斯夫歐洲總部的氣候變化總裁CordulaMock-Knoblauch告訴中國化工報記者:“巴斯夫旗下在華企業有6家參與了中國的碳交易,截至6月30日,這6家企業全部完成了配額清繳工作。從歐洲20多年的實踐來看,碳交易和碳稅的實施對于石化行業提升運營效率,減少能源消耗,實現低碳、高效、綠色發展有促進作用。”
石材行業作為資源消耗型產業,環境污染和破壞問題也一直是制約產業發展的主要桎梏。石材產業要持續發展,就必須及時捕捉到市場信號,重視產業升級與環境保護相結合,在石材開采、加工、運輸等各個環節實現低碳化,才能在未來取得更加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