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272012-08-08 10:45:15
7月20~22日在廣州隆重舉行了中日建筑結構技術交流會暨“中日長周期地震響應長周期結構設計及高層建筑減隔震專題研討會”。此次交流會云集了中日兩國70余位在本領域享有聲譽的專家教授。公司總經理、總工程師劉瓊祥作為特邀專家出席了本次交流會,并作題為“反應譜長周期段取值及對計算結果的影響”的報告。
劉瓊祥總經理、總工程師的報告主要比較了規范中的地震影響系數曲線和《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18306-2001及《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JTG/TB02-01-2008中使用的設計地震動反應譜及使用范圍,在此基礎上探討了長周期反應譜的確定方法,給出了建議的長周期反應譜曲線,并通過多個工程算例對比說明了本報告所給出的反應譜曲線的合理性。與會專家在聽取報告后給予了積極的響應,并在會后與劉瓊祥總經理、總工程師就報告內容進行研討。
中日建筑結構技術交流會每兩年舉辦一次,大會通過每兩年一次的學術活動,系統的交流了中國和日本兩國在結構工程方面的研究新進展,主題涉及結構設計規范和標準、結構設計方法、新型結構體系、結構施工方法、結構實驗技術、結構控制技術、結構實測技術、地震震害和對策等。鑒于日本地震中長周期的地震影響及我國長周期建筑結構迅速增多以及高層結構減震隔震技術的發展,本期會議從以下方面進行研討(1)關于長周期地震動、長周期地震動地面波動規律、長周期地震動產生的機理、預測模型與人工波合成方法及如何界定;東日本大地震長周期地震動對高層建筑結構影響的特點。(2)長周期結構的地震作用,包括長周期地震動對于超高層結構的地震響應(加速度、速度、位移)的合理評價;長周期結構的破壞機理,損傷評價與多次受震的分析; 3)長周期結構的設計實例及設計中的問題。
通過專題演講及圓桌討論,中日雙方專家與資深學者共同就以上專題展開深入討論。
附:
中日建筑結構技術交流會自1993年成立以來的19年間召開了十一次交流大會,三次組團赴日考察,同時組織了多次專題研討會,如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現代鋼結構起步時于1994年舉行了鋼結構研討會;之后的汶川地震研討會;2010年針對國內超高層建設的需要,舉行巨型SRC柱研討會;2011年為適應砌體結構加固改造工作舉行了砌體結構研討會。另外,2013年10月將在東南大學召開中日建筑結構技術交流會第十屆大會并舉行創建20周年紀念活動。